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咋打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观察之一

来源:北京民营科技促进会   日期:2023-08-16


新华社合肥6月7日电 题: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咋打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观察之一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他特别指出,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记者近日在长三角地区调研发现,瞄准打造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三省一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携手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推动科技供给转化为创新动能。

供需如何更好对接?科技成果如何估值?怎么实现跨区域转化?还有哪些体制机制障碍待突破?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的深层次问题,记者进行了调研。

“在这里能听见世界量子产业的新脉动”

初夏时节,记者在合肥高新区调研,听到一个“量子大街”的故事:短短几百米长的一条街,汇聚了几十家量子企业,而这得益于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科技供给。

天花板处悬下一个白色金属罐,通过数不清的线束与数个操控系统机箱连接,另一侧的屏幕上数据在跳动……5月31日,在位于“量子大街”的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176比特“祖冲之号”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上线,面向全球开放,这也是国际首个在超导量子路线上具有实现量子优越性潜力的云平台。

“祖冲之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机,诞生于距离“量子大街”十几公里远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近年来,这里的科研人员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持续攻关量子科技。

“实用化量子计算是充满未知的世界前沿科技,我们和长三角的几十家科研机构围绕国家和市场需求,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大大加快了科研和产业化进程。”中科大教授朱晓波说。

量子计算机、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一个个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出,在“量子大街”落地转化为产品,孕育出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企业。业界人士评价说,“在这里能听见世界量子产业的新脉动”。

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如同产业“良种”。记者调研了解到,以“一体化”“高质量”为指引,长三角区域着力破解科研力量分散、产业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围绕建设量子科技、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布局创新链,加强政策协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

来自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截至2022年底,已启动实施首批15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组建并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引进项目经理287名,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78家。

据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统计,2022年长三角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1.6万家,有23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国比重46.51%。

在实验室里“挖宝” 到产业园区“挖需”

“260万元成交!”5月22日上午,经过紧张的多轮竞价,来自安徽宣城的科研成果“高分散性纳米氧化铝的非水溶胶凝胶制备方法”,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五届科技成果拍卖会上成交。此次拍卖会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亿元。

“首届是1.04亿元,第四届50.18亿元,本届达到109.68亿元。”成交额的快速增长,让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副主任郭淑晴很是兴奋。

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上的商品,转化过程中存在各种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科技成果估值、市场需求对接、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等。为了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走进市场,长三角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科研成果拍卖会便是其中之一。

“一项科技成果想转化,首先要知道它有多大的市场价值,拍卖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安徽一位科研人员说,还要找到市场需求方,新职业“技术经理人”就应运而生了。

昨天在实验室里“挖宝”,今天到产业园区“挖需”,这是安徽省首批技术经理人黄叙新的日常工作场景。“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把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最终实现供需双方的合作。”他说。

长三角区域携手打通多重“梗阻”,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技术交易额逐年增加。记者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了解到,2022年长三角区域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万余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亿元,同比增长112.5%。

需建立科技成果风险共担机制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近年来长三角的科技成果转化已驶入快车道,但仍需以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推动。

在江苏索力得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纺丝生产车间里,记者遇到了正在查看生产设备的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陈世昌,他实际也是这家企业的“科技副总”。2020年,陈世昌受聘江苏索力得集团后,定期跨省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研发新产品,上个月他们取得重要突破,公司的新产线有望落地开工。

“我们的合作进入实质阶段,但成果转化落地仍然面临很多难题。”陈世昌说,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产品产能要从百吨级放大至千吨级、万吨级,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一定时间,还存在市场波动等风险。

当前,高校院所通过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多处于概念、样机、样品阶段,而企业需要可以直接规模化生产的成熟科技成果。”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创业研究室副主任金爱民说,这种“供需差异”势必造成转化风险,还需建立科技成果风险共担机制。

此外,记者调研了解到,目前,沪苏浙皖的技术交易平台已经形成,但协同联动还不够,受访人士建议,推动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网络化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记者从6月6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发布会上获悉,长三角三省一市将健全跨区域协同攻关机制,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实施联合攻关计划项目。加快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示范区联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