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两化深度融合 推动中国制造

来源:媒体宣传部   日期:2016-08-12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助力《中国制造2025》,我就此讲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始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信息化的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四方面来理解: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扩大信息消费。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以贯之的战略方针。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强调“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时,再次强调“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信息化发展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个是信息化本身发展,一个是发挥信息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我理解信息化的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四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尤其是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如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一代无线通信等,并加快发展宽带网络、智能终端制造等。二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行动紧密结合为抓手,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迈向中高端。三是发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广覆盖、深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提升农业、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水平;集成运用到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打造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四是扩大信息消费,制造更多、更现代、更宜用的智能终端,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信息服务,提高民生信息服务水平。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决战期,是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期,遵照党中央的战略指引,理应把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放在重中之重。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要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借鉴当今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战略、新思路,可以说其共同点是进一步提升“两化”深度融合,以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也可以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目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始终是一项重点战略任务。
   (二)德国、美国的战略思路各具特色,结合国情,并蓄兼收,实施《中国制造2025》
        提出和实施《中国制造 2025》,明确了工业、制造业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任,加强和支持实体经济,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发达国家走过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历程,工业化比我们早七八十年。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研究彼此的相似和不同。德国“工业4.0”提出了工业智能化的新概念,更重视实体经济的提升。从企业内部讲,不仅通过物联网将制造业的物理单元联成一体,而且进一步与传感器、通信设施、控制系统组合起来,使制造业物理单元具备了智能,从而将人、机、料、法、环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了智能工厂。从企业外部看,互联网则将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及用户等社会相关方互联互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众包研发设计、协同网络制造,进一步提升了经济运营效率。美国有技术、资源、金融、网络的优势,更加倡导“工业互联网”。金融危机后,其制造业回流重振,但实体回归尚有过程,扬长补短则更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通过互联互通互动,在国内则充分发挥各类社会资源的潜能,实现共享经济;在国际则充分发挥科技、网络优势,控制国际制造业的制高点。
    《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制造业”,会释放和引发出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机遇,带动和辐射到经济社会多个领域。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工业2.0、3.0、4.0并存,有相当先进的领域和行业,也有相当落后的产能和企业。我们在精心谋划工业4.0的同时,要着力打造工业3.0,甚至不得不去补2.0的欠账,这是我们的国情。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需求和发展余地、雄厚的资金积累也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中国制造2025》兼收了德国、美国之长,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出了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深化改革的谋划。提出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工业、制造业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任,加强和支持实体经济,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要与“互联网+”紧密结合
        培育发展制造业智能化,要把握五个切入点:数字化研发设计;电子信息技术嵌入产品;制造设备数控化;制造过程智能控制;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务流程。
   《中国制造2025》主线是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互联网+”是重要行动路径。这里我重点谈谈互联网+制造业。 
   (一)“互联网+”行动内涵丰富,中国制造+互联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般地讲“互联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改造、优化、提升被“加”的产业;二是用互联网的理念、思维创造新模式、新业态,整合社会资源,策划产业的发展愿景。需要注意的是,显然采用了两个手段,一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一个是互联网平台,两者密切相联,但又不完全等同。新一代信息技术除互联网技术外,更多的是指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电子制造技术、数字化制造控制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新技术嵌入、应用、集成到相关行业的各个环节,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产业效率。 
  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具体表现为行业、企业的融合。实现改造优化提升的行业、产业、企业应该是“互联网+”行动的主体。即这些企业不能消极被动等待,而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深刻改变自我,近日报导中国航天科工互联网取得了成功。互联网企业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历史变革中自然要发挥独特作用,线上加线下同时也发展壮大了自己,阿里、腾讯等就是成功的典范。电子信息企业应加快软硬件研发,巩固加强网络基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技术装备保障。各类企业实现跨界融合、协同互动、改革创新、共生竞合。 
  在实现工业化的历史阶段,“互联网+制造业”具有重要的位置,国务院2015年7月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1个方面的专项行动。其中“互联网+协同制造”与其他10个专项行动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有些专项行动如创业创新、绿色生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本身就是先进制造业的有机组成。《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制造业”,会释放和引发出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机遇,带动和辐射到经济社会多个领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多年来,工业行业企业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即两个IT(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ialTechnology)的融合应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互联网与消费、服务领域的融合催生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的商业模式,发展迅猛,取得了经验。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还要进一步推进两个IT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工业的跨界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讲,难度更大、任务更重。 
   (二)开展“互联网+制造业”,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
        在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要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巨大存量资产,仍然是我们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学习这个文件,我体会到包含了几个实质性内容:如发展协同创新、合作研发、众包设计;提升流程式、离散式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展网络式社会化协同制造;推行个性化规模定制;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等。这些都应当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应有之意。这里重点说说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服务化。 
  培育发展制造业智能化,要把握五个切入点。一是数字化研发设计。进一步推行仿真模拟、三维描述、高速运算、大数据库等信息工具,数字化工具的使用率要由目前的52%,2025年提高到84%。二是电子信息技术嵌入产品。提高质量、功能和附加值,创新品种创优品牌。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自给率由现在的20%提高到2025年的70%。将“贴牌生产”、“代工组装”变为自主制造。三是制造设备数控化。推广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等,实现精准制造。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要由目前的27%提高到2025年的64%。四是制造过程智能控制。流程式制造业生产线要进一步由自动化提升到智能化,实现本质安全、柔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五是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务流程。实现标准、设计、作业以及对质量、安全、能耗物耗、环境保护等要素的精准控制,制造厂成为智能工厂。
  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包含四项内容。一是运用工业互联网发展故障诊断、在线维护、远程优化,做好检测维修等产品售后服务和增值服务,实现产品的全寿命周期服务;二是发展智能物流、智能仓储、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扩展市场占有;三是吸收“用户”全过程参与,通过对用户服务实现众包、众创、众筹、众投;四是提供研发设计、信息软件、节能环保等社会服务,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制造业向上下游扩展延伸,不仅增加了附加值,而且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实施《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要形成新的经济“双引擎”
       加快培育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首先必须着重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协力攻关,尤其要重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旧力减弱、新力将生”的交替转换期,结构性矛盾突出。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做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形成经济增长“双引擎”,应该成为《中国制造2025》在“十三五”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转型升级
  经过60多年的积累我国已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规上工业企业总资产已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当前,由于经济形势变化和自身问题的长期积淀,一些传统产业遇到了较大困难。在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要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巨大存量资产,仍然是我们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技术改造是内涵为主的发展方式,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国际国内都有成功的经验。发达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化前后,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50%~69%,我国目前为42%。根据工信部统计的2009年至2015年全国技术改造数据,大体上中央财政每提供1亿元可拉动投资近20亿元,改造项目投用后新增工业产值约30亿元,利润约3.1亿元。据此测算,“增量资本产出率”即增加单位GDP需要的增量资本,技术改造大约是2.4,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约为6。再如销售利润率,改造项目约为10%,而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是5.57%。 
  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了技术经济指标,不仅拉动了需求,更提升了供给侧的综合效能。加快技术改造,把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落实到技术改造中,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努力。企业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技术改造新水准,促使传统产业智能化,迈入先进制造;要用互联网平台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创造生产营销的新模式。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和投资引导,金融要通过银行信贷和各类资本市场予以支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积极培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新旧动力加快接续转换 
  2015年在整个工业利润下降2.3%的情况下,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速达到约8.9%。这两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幅比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始终高约5个百分点,今年1~5月增幅11.5%,比全部工业快5.5个百分点。2015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幅17%比工业投资增幅高出9个百分点,今年1~5月增幅13.8%,高出工业8.4个百分点。如航天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智能手机、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等产品产量增长迅速,显示了蓬勃活力。但高技术产业目前在整个工业增加值里占比只有11.8%(今年一季度为12.1%)。从全国看,先进省区如江苏省这个比例达到40.1%,先进城市如深圳市达到60%。他们的可贵经验之一就是重视自主创新,重视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老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 
  加快培育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首先,必须着重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协力攻关,尤其要重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国家十七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十三五”都要突破,行业和地方要组织共性技术攻关,使新技术、新成果落地生根。第二,要加强合理规划,全国要有,地区行业也要有。各地要从资源、环境、市场和产业基础出发,选准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尤其注重差别化发展,不能什么都搞,以免造成新一轮重复建设。第三,要依托现有的工业体系,它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装备、人才、品牌和市场,二者可以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第四,要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服务和支撑功能,构建完善的供应链和销售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