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当头 迎难而上——部门地方稳经济政策密集落地扫描

来源:新华社   日期:2022-01-05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题:稳字当头 迎难而上——部门地方稳经济政策密集落地扫描

新华社记者

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地方财政收支和保民生压力加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增多……面对诸多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密集部署,为2022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稳中求进夯实基础。

稳定大盘:推动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

2021年12月20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5个基点至3.8%,这是2020年4月20日后LPR首次下调,将带动企业融资实际利率下行。

英国《金融时报》评价,中国政府正积极应对经济增长势头减弱的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七方面作出政策安排,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前提是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前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跌了一个“坑”,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上了一个“坡”,这意味着2022年一季度要迈过一个“坎”,填谷削峰,必须攻坚克难。

“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努力实现2022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

稳大盘,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高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

作为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两大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2021年12月中旬,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落地,将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中央财政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减税降费持续加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持续抵御经济下行压力。

稳大盘,着眼于稳住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央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各地用足用好中央政策,拿出实招硬招。

稳住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着力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一个发力点就是基础设施投资。

近期已有十余个省份公布2022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计划发行量超7000亿元。2021年四季度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围绕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项目审批和上马速度明显加快。

广东省初步安排2022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9000亿元,比2021年增加1000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拟推进重大项目160个、总投资约2万亿元;川藏铁路等“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稳住消费,激发消费活力,面向城乡居民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发展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的新型消费、促进城市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2021年四季度,广东省出台3个促消费文件,以稳定经济增长。

受局部散发疫情扰动及高基数等影响,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月同比增速从年初两位数回落至个位,但升级类、线上消费保持较好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刷新历史纪录,显示国内消费市场巨大潜力。

据了解,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我国将出台扩大内需战略纲要。

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数字文化等消费新业态,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围绕消费重点领域,一系列措施集中发力。

稳住外贸,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好跨周期调节,努力保订单、稳预期——

2021年,快速增长的进出口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但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叠加超高基数影响,2022年稳外贸难度前所未有。

把退税平均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鼓励银行有针对性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做好跨周期调节、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各地积极创新方式稳外贸。杭州市重启“海外杭州”实体展会,通过展品出海、买家到场、展商上线、即时商洽的数字化创新模式,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山东省提出实施基础设施“七网”行动、外贸固稳提质行动等扩需求稳增长“十大行动”。

面对困难挑战,各部门各地方迎难而上,推动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着力稳定2022年一季度、上半年乃至全年经济运行。

“关键是狠抓政策落地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进一步完善宏观政策传导机制,使政策效果更快更好地传导到基层、到企业、到项目、到就业。

稳住市场主体:助力中小企业持续恢复

近期,浙江绍兴上虞区企业复工有序展开:加快物流车辆、企业员工通行证办理,指派700余名驻企指导员下沉企业,协调物资运输、保供等。截至2022年1月1日17时,复工工业企业超7000家,实现应复尽复。“大家干劲十足,确保如期交付订单。”绍兴裕辰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贵阳说。

面对疫情扰动,我国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健康安全夯筑起坚强堡垒,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

振作工业经济运行,筑牢经济压舱石——

扎实推进能源安全保供、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针对制约工业经济运行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推出16条“硬举措”。

当前能源保障基本稳定。2021年11月上旬以来,国家电网全网整体平衡,未出现电力缺口。南方电网运营省区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数据显示,随着部分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局面逐渐缓解,2021年1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涨幅由上月2.5%收窄至零,同比涨幅收窄0.6个百分点;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

保市场主体,让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超1.5亿市场主体是保就业、保民生和稳经济的关键。2021年四季度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压力、增动力。

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部署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和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的措施,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

各地积极为市场主体“雪中送炭”。湖南税务部门运用大数据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把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向中小微企业精准推送。

湖南郴州资兴友安科技有限公司之前通过“税金贷”等获得数百万元贷款。公司负责人陈保平担心缓缴税款会影响银行授信。税务部门主动与银行协调,确保融资不受影响。

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力、增动力——

2021年12月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释放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信号。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保市场主体、稳预期的关键。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宁吉喆说。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22年1月1日起,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同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

越缩越短的负面清单,越扩越大的“朋友圈”,折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坚定决心。

稳就业保民生:兜住兜牢底线

就业位于“六稳”“六保”之首。新的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就业至关重要。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2021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及早部署。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各地各部门集中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工代赈任务计划40.5亿元,撬动地方各类资金约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200余个,将带动近10万农村脱贫群众和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

“2022年外出务工形势可能更加严峻,要多措并举,通过产业带动、创业拉动、改革驱动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特别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杜绝规模性返贫现象发生。”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出发点。

2021年末,广东、重庆、福建等多省份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据统计,2021年已有20多个省份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低收入劳动者将切实受益。

2021年12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这将缓解中低收入群体压力,预计一年可减税1100亿元。

重要民生商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各部门和地方高度重视,特别注意抓好粮油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产供销衔接,做好煤电油气运调节。

春节将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在即,唐仁健说,将从稳生产、畅流通、抓应急、保安全、压责任五方面入手,确保“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

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巨大,但机遇更大。

要正视困难,更要增强信心。世界银行报告称,尽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但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实施,增长势头有望回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