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参加高考,老师却不会“下岗”

来源:新京报   日期:2017-06-23


  目前,人工智能还欠缺很多方面的能力,它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类的交互方式。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今年的高考比较特别,除了是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的日子,还迎来了两位非人类考生——由两家科技企业提供的智能机器人,以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参加了第一天的数学考试。虽然成绩不一,没有如预期般打败人类考生,但依旧引发了很多讨论。
  不过,这些讨论实际上有些陈词滥调了,无论就是人工智能将颠覆人类,老师要下岗,或是人工智能将干掉学区房。后者不敢说,但要老师下岗,却恰恰是最不可能的事。
  这并非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上不如人类老师。而是因为,诸如老师、护士这类职业,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它们需要人类情感上的付出。老师与学生、护士与病人,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这份职业最值得珍惜的部分。就目前而言,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出色,它们或许可以颠覆教育方式,但最终还是只能扮演辅助性的角色。
  话说回来,这次参加高考的机器人,虽然选择了计算较多的数学作为考试科目,但实际上,让人工智能解答数学题,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关键就在于它需要去理解题目的意思。这也就是涉及到多层次的自然语言理解:在最初理解文字后,要转换成机器能理解的语言;而数学解题则需要进行逻辑推理,生成相关的解题公式;之后计算过程中,需要把一些有关现实世界的常识用来理解自然语言中隐去的部分,比如,要让AI清晰地“理解”圆周率是3.14,并不容易。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涉及了自然语言处理、语义表达、数学推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此外,这其中还涉及包括更多交互上的技术、图像识别功能。
  就拿现在很普遍的语音助理来说,用起来,感觉它们是不是特别“脑残”?其实并不是它们处理不了提出的问题,而是在语音交互上,人工智能还欠缺很多方面的能力,它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类的交互方式。所以,至少得让机器读懂语境,读懂人的情绪和情感,继而与人自然地发生对话。
  再比如图像识别功能,涉及到计算机视觉技术。就像大街上安装了很多摄像头,虽然它们每天录下了无数的画面,却未必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一个小孩,一个池塘,人工智能可能都明白是什么,但一个小孩在池塘里挣扎,等于什么?它们并不明白。所以,对于机器人来说,它们依然是“失明”的。它们录了全世界,却依然不懂这个世界。
  这就是现在人工智能的现状。从长远来说,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但这个过程,恐怕不会是现在很多文字所渲染的。正如机器人参考高考,绝不是为了证明它比人类更强;AlphaGo和人类围棋高手下棋,也不是为了打败人类。这些并不能证明什么。最终,它们的技术都只会转化成实际的应用,让人类在相应的领域得到服务、帮助。
  □郑伟彬(媒体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