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业科技落地生根

来源:经济日报   日期:2016-12-26



如何让农业科技落地生根
——访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

2014年,农业部党组作出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重要部署。同年12月,由中国农科院牵头,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经过几年的努力,联盟建设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格局不断拓展、机制更加完善。日前,《经济日报》记者就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

记者: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廖西元: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还很突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有利于集中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力量,加快突破重大科技制约,更好地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自身也迫切需要依靠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还不高,分工不科学、上下一般粗等问题突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能够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界限,推进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各学科协同攻关,建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农业科研组织模式,有效提升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效率。

近些年,适应大科技时代来临的需要,国际社会普遍加大了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学科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等方面的资源,加快重大成果产出,实现率先跨越。

记者: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廖西元:早在联盟工作启动时,农业部就提出了“一盘棋”“一条龙”“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几年来,围绕“三个一”落地生根,联盟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启动各类联盟。目前,已经构建启动了50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种质资源等“一盘棋”科技创新联盟,种业、农机化、农产品加工等“一条龙”科技创新联盟,东北黑土地保护、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漏斗区”治理、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防治、畜禽废物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科技创新联盟,逐步形成了中央与地方、院所与企业互赢共建、齐抓共管的发展新格局。

二是加强机制研究。围绕做实联盟,组织力量开展联盟建设的机制研究,每个联盟形成了“一个产业问题、一个科学命题、一个项目支撑、一个运行机制”的工作模式,开展协同创新和转化推广。

三是完善联盟管理。支持和指导成立了西北、京津冀、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等区域性联盟,对江苏、湖北、广东等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种业、种植业、农机化、渔业等行业联盟的筹备和建设启动工作进行指导和推动。

记者:下一步,联盟将在哪些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廖西元:首先要在解决重大问题上下功夫。现在我们单项技术不少,但是集成成果不多;科技研发不弱,但是应用是短板。针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联盟作用,围绕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问题,集聚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突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其次在创新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在国家联盟层面,要加快推进政府支持、任务牵引、资源共享、行业协同、市场驱动等机制建设;在单个联盟层面,建立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基地共建、利益共赢等机制,激发联盟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再次在创造发展条件上下功夫。要鼓励联盟申报并承担国家有关科技专项,争取把联盟攻关任务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充分利用贷款贴息等金融政策,引入风险投资、众筹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联盟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拓宽联盟资金渠道。同时,农业部也准备筹集相关经费对联盟予以支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