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法民: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与体制 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北京民营科技促进会 日期:2016-12-28
摘要:创新型产业人才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践证明,引进一个创新型产业人才,就会兴起一个新兴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创新型人才不仅能带领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更好地执行企事业单位的愿景、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活力,而且能影响和带动人们纷纷进行模仿和创业,从而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快速增长。
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是关键。任何国家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十八大报告在党建部分还专门把人才工作加以部署,明确提出要实行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由人才大国迈入人才强国。这些都说明党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战略位置,也说明我国对人才的发展和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型产业人才概述
创新型产业人才通常是指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们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新知识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产品的研发者。
实现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环境和规律,用环境吸引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拓展创新型产业人才事业发展空间,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二、当前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型产业人才总体比较匮乏
尤其在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比较紧缺。
(二)地方人才特色体现不够
缺乏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来解决影响本地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确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人才优势,依靠人才优势支撑产业发展,凸显人才工作特色。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不同,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目标不同,对人才规划的要求也不同,需要在创新重大人才工程、创新引才引智方法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等制定详细的人才规划。
(三)现有人才队伍配套措施及创新能力不强
1、在人才、住房等方面的投入有待提高;
2、思路不够开阔,没有将新思维、新理念、新政策、新要求融入本地规划;
3、政府服务和配套仍需完善;
4、人才自身的观念有待提升;
5、用人单位在鼓励创新方面的奖励措施有待提升。
(四)鼓励人才创新的政策环境仍需完善
著名的创造学家韦斯伯格说过:“实质上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当前,需要加大力度对人才工作政策的宣传。
(五)鼓励人才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社会文化氛围是激发人才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创新氛围不浓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
(六)创新型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但要大力引进人才,而且要能够留住人才。目前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重视人才引进,但引进后如何有效使用却不够关注,这导致了创新型产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人才流失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是一个投入的边际收益问题,如果我们将全部的投入都用在人才引进上,而在留住人才上的投入为零,其效果比一半的投入用在人才引进,而另一半用在留住人才上要差。如果对如何留住人才不够重视,导致引进的大多数人才都选择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离开,那么引进的成本将大于其在工作中发挥的成效。这种重复的引进、流失、再引进、再流失模式虽然能在统计数字上使人才数量得到保证,但其实际发挥的作用值得质疑。
三、加强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特别提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一)探索建设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1、领导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这不仅表明中央对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更明确了建设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应当杜绝“想当然”式的决策和“一窝蜂”式的培养投入,需要科学地制定使用、吸引、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规划。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创新型产业人才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一把手”带头主抓人才,制定好助推科学发展的人才规划,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国家的决策层要合理规划各相关部门在人才工作方面的职责、权限和任务,积极研究、协调和指导人才培养、引进、流动、评价、激励等相关工作。制定国家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责任制的意见措施,直接把人才工作纳入“一把手”年度工作目标,每年进行严格考核,作为评价干部政绩、决定干部升降的重要依据之一,确保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形成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科学使用人才的常态工作机制。
2、以用为本
积极为创新型产业人才事业发展提供条件,加快创业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型产业人才的聚集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在识才上,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注重能力,不拘一格选人才;在用才上,倡导“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竞争上岗,绩效评优”,既要重视“高、精、尖”人才,也要关注“短、平、快”人才,打造人尽其才的社会用人环境,努力做到吸引人才,淘汰庸才,用活人才。对于创新型产业人才可实行技术项目负责制,赋予更多的自主经营权,为创新型产业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大舞台,服务科学发展。要在现有人才评价、遴选机制和标准的基础上,本着“突出实绩、优化结构、重点倾斜、兼顾一线”的原则,不断完善和充实人才的评价标准,通过组织技能竞赛、竞聘上岗、述职报告和轮岗制度,不断扩大人才选拔种类,丰富人才选拔内容,规范人才选拔项目设计,通过多种选拔形式,加速人才储备和培养,形成以事业吸引人才、以绩效评价人才、以薪酬激励人才、以责任锤炼人才的良好人才环境。
3、鼓励创新
产业创新具有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需要以开阔的胸襟,鼓励和支持创新,宽容和体谅失败,保持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激发和保护创新型产业人才的创新激情、动力和活力。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勇攀高峰、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
4、树立典型
崇尚创新、追求创新,树立舆论导向,发挥尖子作用,大力宣传人才成长、发展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崇尚人才、关心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
4.1加强对各领域人才中尖子、标兵的培养,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用身边的人说话,让身边的人带领,从而保持队伍的活力,实现队伍整体积极向上发展。
4.2充分利用电视台、党报等媒体,宣传创新典型,总结推广创新经验,以生动的教材、鲜活的榜样,成为全民的价值取向。
(二)引育结合,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引进、培养是创新型产业人才开发的主要途径。大力引进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新型产业人才。要创新培养方式,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培养的合作交流机制,积极推进“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省、市、区(县)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吸引天下英才,在实践中聚集和培育人才,以此来锻炼人才,让人才在实践中淬炼知识和能力,成为真正能够肩负以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建设发展使命的栋梁。
1、建立动态调控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
一是分类制定人才培训开发规划。各级人才工作机构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贯彻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根据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牵头制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按照不同的布局、结构、层次和素质要求,确定相应的培训开发目标、任务和措施。
二是建立人才结构定期预测制度。每两年左右开展一次调查,科学预测开发总量和人才“缺口”,加强动态调节。
三是建立重点人才开发目标调控机制。要建立人才工程项目责任制,合理分工、项目定责,加强督查,实行重点人才开发情况的目标调控。
2、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完善人才培养开发的动力机制
按照“谁培养、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增强用人主体开发人才资源的动力。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单位)和个人共担;采取以奖代补、税收杠杆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用人单位按照工资总额或生产经营总值一定比例提供经费,专项用于人才教育培训;把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作为评选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人才奖励项目的重要依据,引导用人单位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行执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就业准入等制度,实行人才培训、考核与使用、报酬相挂钩,激发人才自我开发的动力。
3、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相互开放、共建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对设在高校的企业研发机构,纳入省、市重点实验室支持范围。继续强化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推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程师研修基地和高校毕业生见习示范基地等基地建设的意见,制定规范的管理和实施办法,明确各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责和评价标准,规范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人才共建机制,推行“人才+项目+团队”、“人才+基地”等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建立健全创新型产业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1、加强制度创新,逐步打破人才壁垒
一是加强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为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加快“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步伐。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竞聘制、人才租赁制度,在党政机关试行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聘任制。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不同性质单位的社会保障平衡机制,保障人才流动后的医疗、养老保险、公积金等社会保障水平不受较大影响。
三是探索建立公开遴选、公开竞聘等制度,畅通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的通道。建立和完善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选拔专家、经营管理人才充实到党政机关,以及引导党政机关人才到企事业单位任职的制度,促进优质人才资源共享、共用。
2、加强政策调控,引导人才有序流动
一是建立人才结构调节机制,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管理创新,制定实施相关人才政策和人才重点工程,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急需领域集中,推动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
二是完善引才政策。探索新的户籍管理办法,制订《人才工作居住证暂行规定》,使引进人才享受同等的居民待遇。增强人事编制管理的科学化,处理好政策制定与科学核定编制的关系,在省、市范围内优化人事编制配备;建议调整出一定数量的人事编制作为“优秀人才专项编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和“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要求,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
三是建立区域人才交流制度。结合本省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区域人才信息共享、资格互认、网络互通等政策,推进区域性人才交流与合作。
四是完善人才向基层流动机制。在职称评聘、晋级晋升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出台农村基层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到高校或科研院所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或共建博士后工作站。
(四)建立健全人才服务和激励保障机制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曾经把“人才高地”定义为“青年人才向往与汇集的地方”。一个区域之所以能够令人向往汇集,除了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有能够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较为完善的法制环境、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人才服务和激励制度。让想做事的人才有机会、会做事的人才有平台、做成事的人才有地位;注重贡献导向,通过实施知识、技术、专利等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办法,努力探索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做到“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1、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督指导的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二是强化产权要素激励。结合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强化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对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操作办法;探索特殊津贴、带薪疗养、年薪、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使人才的待遇与其贡献相对应。
三是注重精神和物质激励。探索设立省(市)级荣誉制度,给科技教育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以较高的社会地位。建立荣誉评比动态管理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增加住房补贴、建设人才公寓等方式,改善引进人才的居住条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把大型企业人才纳入联系服务范围。
四是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要在提升现有资源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培育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高端医疗服务和国际化的文化生活环境。
五是在家属就业方面,要充分考虑家属的意愿以及实际问题。
2、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构建人才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形成人才信息和公共政策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制定鼓励人才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推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整合政府和社会服务资源,建立统一的人事人才业务受理咨询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各类人才交流沟通的互动中心,形成区域性的重要人才公共服务基地,营造高效、便捷的人才服务环境。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信息库,直接掌握一批关键领域、重点行业的拔尖人才信息。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明确服务项目和内容,提升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3、建立多层次保障投入机制
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加大财政在人才培养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人才工作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建立定期增长机制,着重加大对人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人才开发重点项目的投入。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事业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市级财政根据城市发展和高层次人才需求,结合当年财力增长幅度,每年设定人才资金总预算控制数,根据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布局的调整进行合理分配。对在科技创新和组织科技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创新型产业人才进行奖励,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与制度环境。例如,每年设立“创新型产业人才培训基金”,每年由财政列支,用于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在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开发基金,落实人才津贴奖励。
(五)着力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通行环境
特别是对那些受国籍、户籍等限制的人才,要探索更为灵活的引才引智机制,通过项目合作、课题研究等方式,让他们把研究平台和创新成果放在用人单位这边。在海外人才技术移民、国际人才执业资格、方便国际人才汇兑携带合法收入等方面,先行先试,争取突破。
总之,加强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和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律,结合社会发展自身实际,超前谋划,统筹考虑,明确思路,扎实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充满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